武汉地处中国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但这些名片的背后,藏着走不完的宝藏角落。
武汉建城史,可以追溯至距今3500年前。春秋、三国、隋唐至明清、再到近代,这座城市的不仅有跌宕的发展史,也有一幅属于自己的,但却即将逝去的自然史。回溯3500年,被称为“武汉城市之根”的盘龙城遗址,在2017年时成为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954年武汉旷世洪患,无意中揭开了盘龙城青铜时代城邑文明的神秘面纱。
自1954年以来,盘龙城遗址的发掘面积已达2万平方米,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3000余件。持续不断的发掘过程,让盘龙城在21世纪初成为了长江流域已发现规模最大的夏商时期城邑遗址,被《考古》杂志评选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图为盘龙城遗址李家嘴M1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铜簋。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风景区。湖北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
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图为越王勾践剑。
观者在湖北省博物馆观看展出的曾侯乙编钟。
记载着汉口开埠历史的建筑中,保存较好也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江汉关。古典、宏大,是江汉关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尤其是江汉关的大钟楼,挺拔而庄正。
江汉关大楼位于武汉市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总高度46.3米,其中钟楼顶端高出地面83.8米。钟楼四面装有直径4米的时钟,晴朗天气,十里以外可见,它准点的钟声一直构成武汉城市生活的一部分。1861年,汉口被迫开埠。1862年,清政府设立江汉关,负责管理经过汉口的进出口业务。
江汉关博物馆便是以汉口开埠历史为线索而建立的。一楼设有报关人员休息室、报关厢房、化学检验室、缉私物品仓库,二楼为工作人员的大办公室,复原了当年报关大厅的繁忙景象:欧式家具、老式算盘、台灯、打字机让人有种穿越当年现场的感觉。
依长江而生的武汉,不只有人类文明进程留下的历史,还有一座不为人知,但却陈列着“江河神明”的“万神殿”,这就是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2002年,人类所能见到的最后一只白暨豚“淇淇”在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去世,从那时起,长江女神在茫茫江水中再无踪迹,并于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当然还有与白暨豚相同命运的白鲟,和已经走到灭绝边缘的中华鲟,长江边的古人说“千斤腊子万斤象”,其中“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则是指白鲟。只有当你真正站在它们的标本旁时,才会意识到滋养着无数人的长江中,曾生活着多么震撼的生物。图为3米长的中华鲟标本。
古人笔下的江南诗意,用来描述3月的江城武汉,竟也格外合适。一面是大江东去的雄壮,一面则是樱花落雪的唯美,这份天差地别的美,在武汉找到了一个可以相交融的点。樱花开时的武汉大学,早已不只是一座顶级学府,那些为了追寻美而来的人们,在这里收获了远超于美的体验。
武大的樱花主要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4种为主。除了樱花本身,武大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和富有古朴风味的建筑,更是赋予了樱花独特的魅力。
樱花大道地处武汉大学樱园的核心位置,也是最容易等来樱花雨的地方;狮子山上的老斋舍与樱花如今被合称为“樱花城堡”, 樱花大道就在老斋舍前,住在这里的学生们只要推开老斋舍的窗子就能看见窗外樱花。
樱花就像武汉春天的代名词。三月早樱始开,武汉成为一座樱花之城。对武汉人而言,几乎所有春天的美好,都能在东湖边找到。在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的东湖樱花园,能赏中国最多的樱花品种,一万余株樱花在春天盛装出席。图为武汉东湖樱花园夜景。
武汉东湖不仅有樱花,当樱花、银杏都还没到来,梅花正开得热闹。东湖梅园是中国四大梅园之首,2万多株梅花涵盖340多个品种,每年只在1-3月开放,蜡梅、梅花开罢就闭园,游客不多,是武汉人的季节限定。
想要拍照打卡,可以去梅文化馆附近,中式庭院作背景,十几株梅花挨着开,满树的雪白与粉红,梅花形小,却也有看花海的感觉。梅园所中的梅花品种在1月至3月间次第开放,1月便有磨山早红、朱砂、江梅等以粉、白色为主的早花品种。
武汉大学凌波门外的东湖栈桥在数次拆除和重建之后,依然保存了最初的那份美好。
和武汉大学相爱相杀的华中科技大,春天输给了樱花,但好在秋天的梧桐扳回一筹。华中科技大学坊间被戏称“华中森林大学”,大概是平均每平米树木最多的学校了,校园道路两旁都栽满了梧桐树,秋天是意蕴十足。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大多对黄鹤楼的初认知都藏在了这两句诗里。如今,无论你眼中看到的是1800岁的黄鹤楼,还是那座只是“楼到中年”,复建于1980年的黄鹤楼,这个武汉的城市名片依然值得从不同角度感受。
整个景区有东、南、西三个入口,西门离黄鹤楼最近。2021年1月1日清晨7时33分左右,伴随着新年第一缕阳光,湖北武汉黄鹤楼和长江大桥被朝霞照耀。
当然也有很多旅行者选择不登楼,而是在城市中寻找一些更特别的视角。朦胧中的黄鹤楼,也许会给你留下更惊艳的一瞥。夜幕即将降临,作为武汉地标的黄鹤楼已经亮起了灯光,犹如一个璀璨的明珠照亮着城市的夜空。
古德寺绝对可以说是佛教寺庙中的一朵“奇葩”。寺名取自“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古德寺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却藏在一片隐秘的高楼大厦之间。
其核心建筑圆通宝殿,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而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又采用了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有着浓郁的南亚风格。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很多人来此打卡拍照,进寺只需要8元人民币香火钱。
曾为五国租界的武汉,同上海一样,也是一个万国建筑博物馆。在武汉市江岸区保华路一带,有众多的优秀历史老建筑。江岸区是武汉城市近代化的起点。
中山大道是一条百年老街,曾经是汉口最为重要的一条主干道,这一段汇集了六渡桥、民众乐园、水塔、江汉路等重要街道和景点,也保留了老汉口的“里份”民居。
里份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一样,小楼深巷的建筑体,是市民生活的缩影,三德里、泰兴里、江汉村、同兴里、大陆坊等都是里份保存比较好的地方。
平行的京汉大道上,还有一座大智门火车站,它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重要遗存,为张之洞任清末湖广总督期间于1889年着手筹建的芦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南端终点建筑。火车站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平面布局为中部突出、两翼内收,呈亚字形,十分大气。
长江、汉江流过,为武汉这座城市的桥梁建设提供了契机。目前,武汉长江上的大桥有10座有余,它们连接着武汉各区,夜晚的灯光秀也少不了长江大桥。图为夜晚的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则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全长约1670米,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大桥采用两层结构,上层是公路,两侧为人行道,下层是铁路,从大桥到黄鹤楼、辛亥革命纪念馆等著名景点很便捷。
还有横跨武昌汉口的长江二桥,同样壮观,而且能走上大桥观看灯光秀,能透过桥体观看长江主轴夜色,增加了视觉透视感和纵深感。
鹦鹉洲长江大桥是连通汉阳和武昌城区的大通道,大桥桥身为橘红色,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之上,颇为壮观。它是武汉第八座长江桥,也是世界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大桥两边均设有一米多宽的观景人行道,游客可以步行近距离看桥观景。
长江上首座双层公路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全长4.13公里,主跨1700米,一跨过长江。大桥上层为城市快速路,双向6车道,设计行车时速80公里;下层为城市主干道,双向6车道,设计行车时速60公里。
评论暂时关闭,登录 后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