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正式开始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启动。图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启动仪式在上海外高桥码头举行。
2021年“长江口二号”古船多波束声呐扫测合成图。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所在水域水深8米至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横向左倾约 27°。古船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沉船上部的尖艏、揽桩、主桅杆、左右舷、上甲板等结构完整。
通过选取前后其中4个舱室进行了小范围的清理,均发现舱内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硬木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金属钻头、钻杆以及黑色矿物等大量文物。
2021年7至9月,工作人员清理出了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特别是古船中部分出水瓷器底书“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长江口二号古船保存极其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大,可以支撑建成一座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
据悉,上海将采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来打捞这艘木质古帆船。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水下考古行动可能在2022年完成。
长期以来,浑水环境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瓶颈。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多家机构自主研发了获得中国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以及运用无人艇、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扫测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联合调查。
开展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保护与博物馆建设,这是世界首个古船考古发掘、整体迁移、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展示同步实施的项目。
评论暂时关闭,登录 后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