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所有进入西藏的线路中,丙察察最为神秘。它是一条从云南丙中洛经西藏察瓦龙到察隅的公路,由于沿线地质结构复杂、地形险要,这条线路目前还只是少数探险家和资深户外玩家向往的乐园。丙察察公路沿着茶马古道的路线修建而成,将散布在横断山脉腹地的原始村落串联成线。第一个村庄就是丙中洛。
丙中洛原为怒族居住的地方,自清朝道光年间,藏传佛教由西藏喇嘛督拱几带进丙中洛并扎下根之后,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陆续迁徙而来,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
丙中洛各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大峡谷中,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方式、生产生活习惯、饮食方式、民族服饰和娱乐方式以及民风民俗。这里的建筑以仿藏式的建筑为主,有木楞房、杆栏式建筑和半杆栏半土垒式建筑等,用石板盖顶。
连接滇藏的茶马古道也始于此,怒江边的悬崖上如今还能找到最后一段原始古道,沿着它步行半小时便能抵达雾里村。
雾里村面朝怒江,与公路隔江相望。每日清晨,江面腾起的雾气将村庄团团围住,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观,这便是雾里村名字的由来。
雾里村北侧15千米是秋那桶村,再往前便是滇藏边界线了。这里的怒族村民仍旧住在原始的高脚木楞房中,就连村中的教堂也建成了木屋石瓦的样式。秋那桶村是云南省在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人称“人神共居”之地,村内环境优美,具有突出的怒族民居特色。
丙中洛距离察瓦龙仅87千米,是自驾旅途中路况最差的一段,即便是经验老道的司机也要4个多小时才能走完。先后经过著名的老虎嘴和大流沙,离察瓦龙乡便不远了。图为察隅县察瓦龙大流沙。大流沙远远看去就是一个巨大光滑的水泥陡坡,实际上是个高山碎石形成的滑坡。
察瓦龙地处干热河谷,仙人掌丛生,与丙中洛的苍翠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丙察察线上重要的休息驿站,也是唯一可以加油的地方,许多人会选择在这里或甲应村歇一晚后,再向察隅进发。图为察瓦龙甲应村美景。
甲应村不在进藏的必经之路,却是许多人选择丙察察线的一大动力。村庄在梅里雪山的背面,附近的高山草甸平台与主峰卡瓦博格直线距离10公里,是观看梅里雪山的最佳观景点。被原始森林包围的甲应村以前只有4户人家,如今新开的甲应达瓦观景驿栈,解决了基本的食宿问题。
前往120千米外的察隅镇还要翻越两座垭口,耗时约4小时。图为滇藏公路的垭口。
在察隅镇,有一个隐蔽的沙琼村。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僜人深居简出,是中国56个民族之外的少数民族。僜人拥有独特的语言,但由于人口少、没有文字等原因,未被确认民族归属,目前西藏僜人约有1700人。刀不离身的僜人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文化习俗,部落村长还是中国首位特许带刀上飞机的人。
从察隅驱车前往然乌湖,不能错过来古冰川。来古冰川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境内。这里冰川与蓝天、湖泊相互映衬,景色壮美。
藏在冰川深处的来古村是西藏唯一建在冰舌上的村庄,只靠一条盘山小路与外界连通。
来古村是观看冰川的绝佳地点。 白色雪山、蓝色冰川、碧色圣湖。草绿原野、金色草垛、蓝色屋顶。坐落于延绵雪山之间,被六座冰川环绕,与有着“西南瑶池”美誉的然乌湖相伴左右。《中国国家地理》曾赞美它为“最富有美景的村庄”。
在西藏八宿县然乌镇来古村拍摄的来古冰川与湖泊。
西藏八宿县然乌镇来古村,在这里可以看到亚隆冰川。
从然乌湖换到318川藏公路,直抵西藏林芝鲁朗。建在高山牧场间的扎西岗村是鲁朗第一批开发旅游的村子,但工布文化依旧保留得很好。
距离318国道一公里左右的扎西岗村村落。1995年,援藏干部进驻鲁朗后,将从村委会到318国道的泥巴路修成了水泥路,村口的木材桥也先后改建成钢架桥和水泥桥,距离扎西岗村2公里远的贡措湖也被打造成风景区。
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半山腰的索松村,是林芝桃花的理想观赏地。雅鲁藏布江从村前流过,抬头就是林芝最高的南迦巴瓦峰。车行至此,距离终点拉萨只剩半日车程。
西藏自治区林芝米林县索松村,山下桃花盛开,远处是美丽的南迦巴瓦峰。 这个曾经隐身在青藏高原群山褶皱中的小山村,十几年前由于雅鲁藏布江大桥建成通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评论暂时关闭,登录 后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