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处中国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赫哲族早年以狩猎为生,因为他们居住在北方江河流域渔产比较发达的地方,后来逐渐演变为以打渔为生。
赫哲族早年远离人烟,生产生活物质贫乏,缺少文化,有语言没有文字,信仰萨满教。早年的衣服多用鱼、狍、鹿皮制成。
居住在山野的
捕鱼狩猎是赫哲族的主要经济生产之一。他们生活的地区山青水秀,河汊纵横,为渔猎经济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一年四季皆可捕鱼,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他们以渔业为主,农耕为辅,多种经营,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赫哲族仅存300余人。
如今,赫哲族聚居地已经形成“三乡五村”格局——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四排村、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村、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总人口超过5000人。图为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
赫哲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着时代发展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地窨子、马架子,到泥草房、砖瓦房,再到二层楼、花园式洋房,赫哲族的居住环境日益改善。
从传统的渔业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当前旅游产业带动、多业并举的跨越式发展,赫哲人生活发生根本改变。图为同江市住宅外墙上一幅捕鱼壁画。
赫哲人居住地有着丰富的环境资源,加上极具特色的赫哲族文化,使得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图为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赫哲族风情园。
村民也因地制宜,办起了民宿,招揽游客。
2006年,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图为同江市赫哲族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玉林,正在用鱼皮制作赫哲族传统民俗物品。
25岁的赫哲人尚美含(左二)在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的赫哲民宿展示馆里教授村民赫哲族舞蹈。
赫哲人王海珠(右)在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里,传授鱼皮制品的制作技术。
在同江市赫哲族乡中心校内,学生们展示赫哲族传统的体育项目“鱼王角力”。
船员在同江市八岔村引资建造的“莫日根”号游船上作业。
同江市渔业村脱贫户何淑艳在禁渔期间,参加江边渔船的维护工作,获得工资和项目分红,何淑艳的家庭情况慢慢好了起来。
依托黑龙江的土地资源,发展特色种植,提高人民的收入。图为黑龙江省双鸭山市赫哲族乡脱贫户毕伟君在现代种植大棚里采摘木耳。
评论暂时关闭,登录 后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