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中国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图为泉州德济门遗址及周围城市景观。
作为本届大会中国唯一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走近泉州22个遗产点,至今能触摸到宋元泉州从生产运输到销售贸易、从山区腹地到沿海平原、从多元社群到城市结构的多元繁荣景象。图为泉州府文庙。
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与海相伴,向海而生,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0至14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图为泉州石狮石湖码头古渡口。
据记载,元代时与泉州通航贸易的国家与地区近百个、进口商品种类达330多种。在泉州这个国际商贸中心,商人们来时装载香料、药材、珠翠、布帛等大量“蕃货”,去时还可载满陶瓷、丝绸、茶叶、铁等“中国制造”,往返贸易,利润往往十分可观。图为泉州石狮万寿塔全景。
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当时泉州港的繁荣赞叹不已,还专门计算了泉州港的贸易收益问题。“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背后,是中国对海洋贸易发展的重视,是制度保障、生产基地、运输网络与多元社群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古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要码头,泉州江口码头反映了泉州港(刺桐港)空前繁荣时期独有的风貌。
北宋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也就是海关,泉州成为国家级对外窗口。中外商人在泉州做生意得到制度和法律的充分保障。历史悠久的世界海洋贸易,在10至14世纪迎来了又一次异彩纷呈的繁荣期,形成了大航海时代前的“首个世界体系”。图为泉州市舶司遗址。
这是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泉州府志》称之为“海内第一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洛阳桥加强了泉州与闽北和内陆的陆运联系,开启了宋元泉州3个世纪的造桥运动,推动了国家口岸水陆转运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这是泉州晋江安海镇的安平桥,这座中国现存最长跨海梁式石桥,一头连接着千年古镇晋江安海,一头连接着石材之都南安水头,曾是泉州与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它的建成,是南宋皇族、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宗教僧侣、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宋元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贡献的体现。
这是泉州顺济桥遗址。顺济桥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临近顺济庙(天后宫)而得名。它是伴随着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泉州水陆转运系统。顺济桥遗址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泉州不仅仅是一座繁荣的海港城市,更是当时世界各国人民共建共享的世界级城市平台。大批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旅、使者陆续定居泉州,呈现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图为泉州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不同习俗和文明和谐共存、相互交融,也造就了泉州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气质。这种杰出的社会发展智慧让泉州成为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的10至14世纪能够代表世界的典范城市。图为泉州伊斯兰教圣墓,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两位门徒“三贤”和“四贤”的入土安眠之墓,也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
泉州古城,中式古厝与南洋骑楼交错林立,充满了浓郁的闽南风情。这里也是泉州遗产点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此次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全部作为遗产保护缓冲区,这在全国文化遗产项目中并不多见。图为朝霞中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及周边古城保护核心区域。
这是泉州市鲤城区天后宫,它是中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传说妈祖升天后仍常护佑海上的航船,人们敬称之为“海峡女神”。历代的皇帝先后敕封妈祖为“天妃”、“天后”等,中国沿海各地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埠头也多建有妈祖庙,称为“天后宫”或“天妃宫”。泉州天后宫尚保持清初修建时的原貌。
站在六胜塔旁眺望,不远处便是泉州港石湖码头,港区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7月初刚刚封关运营。这种比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开放性更强的监管方式,将有力提升泉州港的贸易便利化和国际竞争优势。图为泉州石狮六胜塔。
在泉州涂门街长约千米的古街上,清真寺、关岳庙、文庙比邻而居。很多外地人初到泉州,往往诧异于这一文化上的和谐。而泉州本地人对此却习以为常。图为泉州市丰泽区真武庙,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史迹。
泉州南安九日山祈风石刻山最突出和最珍贵的是摩崖石刻,在东西两峰的摩崖上,有宋至清的题刻75段,其中有反映海外交通的13方祈风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迹。
这是泉州市鲤城区南外宗正司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时期宋代外居宗室迁移到泉州、在泉州生活、参与海外交通贸易,促进泉州政治地位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泉州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为宋元时期留存下来的古铁矿冶炼遗址,是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冶铁场地。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泉州冶铁历史发展的历程,反映出宋元时期泉州经济的繁荣景象,为研究古泉州(刺桐)史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这是泉州德化窑址。自宋元以来,德化瓷器就远销海内外,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收藏或出土,于沉没的海船中亦多有发现,是中国古代贸易陶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当马可·波罗旅游中国时,曾看到有德化窑瓷器经过刺桐城(今福建泉州)销往国外。近年来在东南亚等国,均发现了元明时期德化窑的白釉瓷和青花瓷器。
这是位于泉州晋江的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在金交椅山古窑址考古发掘的四座龙窑及作坊遗迹中,发现了十口存储釉料的大缸,结束了磁灶窑址“只见瓷不见灶”的历史,也为泉州“海丝”史迹申报“世遗”唯一一处宋元外销陶瓷生产地提供了实物依据。
这是泉州晋江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背光旁有元代信士陈真泽等至元五年(1268)镌刻铭记,据志载,佛庵亦创建于元代。此雕刻为已知中国仅存之摩尼教造像。早在13世纪,摩尼教在中亚、西亚已经绝迹,然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温州仍广为流行,但是已改变了原来摩尼教的面貌。泉州是世界摩尼教最后消亡地之一。
评论暂时关闭,登录 后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