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急速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中,产业工人和大量农民进城催生了住房问题,为赫鲁晓夫楼的缘起)



(赫鲁晓夫楼的经典外观)



(大量建造于五六十年代的赫鲁晓夫楼坚挺了五六十年)
视频简介:苏俄文史播主Setarko2020年10月21日发布,播放数:71万,评论数2800+,点赞2万,点踩514~
口述内容概要:
=赫鲁晓夫楼(Khrushchyovka,音:赫鲁孝夫卡)的诞生背景
-二战前,斯大林以激进之方法解决住房问题,他反对独户住宅
-当时存在营房(工人居住)和公用公寓(普通百姓居住,前身是贵族和富人在革命前居住的房子)
-每栋公用公寓一般住着三到七户,每户配有客厅、饭厅和卧室,而门厅、厨房和洗澡间为所有居民公用,厕所一般设在室外的院子里
-二战后,苏联的欧洲部分毁坏殆尽,不得不从头开始重建,包括营房/常规砖房,以及供给苏联精英的纪念碑式结构的公寓(stalixas,斯大林公寓),但80%的城市人口仍居住在临时的木制营房和公用公寓中,于是,赫鲁晓夫亟需选定一种廉价且能快速建造的楼房,他批判斯大林浪费了人民的钱,舍弃了耗资不菲的斯大林公寓(于1955年终止了所有斯大林公寓的建造),选择另起炉灶
-赫鲁晓夫楼的真正功能:人们需要一个能吃饭睡觉的地方,好让他们能早起投入共产主义建设
-被定义为过渡期的临时住房,只须在25到30年内满足苏联人的住房要求



(译注:图为斯大林公寓)
=赫鲁晓夫楼概况
-由维塔利·拉古坚科发明,而此型建筑真正的发明者为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功能主义之父)
-属骨架板材建筑,由大块骨架板吊装拼合而成,由此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建造速度(12天1栋楼)
-楼与楼间距很大的原因:遭受核打击时楼体的稳定性更高。
-首次出现于1958年的莫斯科,从1969年开始逐渐停止建造,被中高层混凝土公共住宅(也即勃列日涅夫楼,也即苏联电影《命运的捉弄》的故事发生地)取代
-房屋的一切指标都是“缩水版”的,不配垃圾斜槽,不配电梯,天花板高度最低为2.5米,房间宽度最低为2.2米
-农村地区存在2到3层的赫鲁晓夫楼,绝大部分赫鲁晓夫楼只有5层高的原因:苏联医务工作者曾专门为此作过研究,该研究显示:在无电梯楼房居住而不会对健康造成任何损害的最高楼层高度为5层;因此,当时大于等于6层的楼房必须配电梯
-赫鲁晓夫楼的楼梯设计也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其设计宽度刚好够两个人用手水平抬棺而无需靠调整棺材角度来过弯,一寸宽度都不会浪费!
-特殊布局催生的独特设计:厕所和厨房之间配有玻璃窗
-苏联出现过针对赫鲁晓夫楼的广告,广告词示例:“从前,你为你的丈夫制作红菜汤必须走500步,但在这种新型的小号厨房中,所有的东西一伸手就能拿到。” 反正苏联人工作时是吃食堂的,那他还需要什么大厨房啊?
-也存在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共和国、塞尔维亚、古巴
原创翻译:龙腾网 http://www.ltaaa.cn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译注:图为勃列日涅夫楼,中/高层建筑)
=赫鲁晓夫楼饱受诟病的原因
-厨房狭小
-草率的卧室设计
-没有凉廊、屋顶上没有阁楼
-某些房间的大小不成比例
-隔热极差
-能效低
-外观廉价且无趣
=赫鲁晓夫楼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苏联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赫鲁晓夫,因居者有其屋,出现了人口爆炸,极大促进了二战后人口的恢复